孩子的另一扇眼睛
公益平台
  • 首頁
  • 關於
    • 活動緣起
    • 感謝名單
    • 大事紀
    • 加入行動
  • 計畫說明
    • 2012 校園攝影體驗課程
    • 2013 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14 校園攝影師培課程
    • 2012 攝影記錄展
    • 2014 攝影記錄展
    • 2015 攝影記錄展
    • 2017 新北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19 新北、宜蘭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21 遠鄉閃閃 - 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
    • 2021 新北、花蓮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21 均一實驗高中跨領域影像課程
  • 成果分享
    • 校園攝影深耕課程紀錄
    • 攝影紀錄展
    • 合作學校/單位
    • 花絮
    • 深入報導
  • 影音紀錄
    • 活動影音
    • 照片剪影
    • 學生作品
    • 媒體報導
  • 迴響
    • 志工
    • 觀眾
    • 夥伴基金會
    • 相機捐贈者

孩子的童年無法被複製

9/5/2011

評論

 
本文出處: 2011/09/05林錫銘老師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孩子的童年無法被複製」

九月,攝影班去了花蓮,只為年度富里六十石山金針花季,回程火車上偶遇高嘉嘉、高嘉琪兩個小姐妹,有感而發在部落格 PO 了一篇文章:《山上孩子遇見數位相機 》。

敘訴兩個小姐妹初遇數位相機的好奇,擺著各樣表情要求拍照,然後極欲學習相機操作,開始拿著相機現學現拍的興致。就是感慨,現在普遍的家庭裡,父母總是用影像記錄孩子的童年,成長歷程與環境週遭人事物都一一被留下畫面,但是在數位落差的偏鄉或部落的小孩,或許就沒能人人這樣幸運,就發想是否有熱心單位或公信團體願意發起:把家中閒置的舊相機捐出,送給偏鄉、部落孩子,讓他們留下童年的記憶。
文章 PO 出後,有好多朋友留話願意捐出閒置的舊相機,海外的朋友詢問是否可直接捐款促成活動?還有人熱情挺身自薦要來辦捐贈活動,也有零星類如校友會、熱心組織探詢可否來主辦?當下我只回應,這活動不是一次性轟轟烈烈趕熱鬧,卻要可長可久持續,大家未來都可以來盡一分心力,任何的捐贈活動過程與後端結果,都要接受公信考驗,我雖只是活動發想開端,但還是期望有一個能昭公信的單位發起與主辦,我也承諾屆時活動展開,我願意義務一起前往偏鄉、離島義務與小朋友一起學攝影,攝影班學員一起歡呼響應,他們都願意樂得去當義工,所有活動當然是主辦單位承辦,我們都將只會是眾多義工之一。

部落格小文 po 出後,得到《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總裁應允:「若偏鄉孩子有需求,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願意發起與承辦。」據了解,公益平台基金會工作人員探尋花東好多個學校,回覆的答案都是:數位相機記錄童年,都會是偏鄉小朋友的需要。大家都希望、歡迎有這個機會促成 ….. 。

一次與基金會執行長當面溝通討論,商談未來活動可能的細節,最後就敲定活動展開,於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願意全權承辦:「捐出你的舊相機‧為山上孩子開啟另一扇眼睛」活動。我也答應,承諾未來當義工上山教小朋友攝影的初衷不變。

图片
最後我說姐姐妹妹合照一張,她們自己擺出得意姿態。
图片
為什麼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來發起主辦?

第一, 嚴長壽總裁這些年來的在公益工作上已得到大家的肯定。

第二,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就是一個公益的愛與需求中間媒介的平台,具有公信力。

第三, 基金會這些年已在花東偏遠地區持續進行好多公益活動,包括書屋、課輔不曾間斷,已有相當棒的成績。

第四, 從花東原有據點開始試辦,然後吸取經驗慢慢衍伸,可讓活動可長可遠可寬,視反應及捐贈數慢慢外擴。

〈備註:這活動我只是純粹發想,希望有公信團體發起與承辦,有同仁向我抱怨,為何這樣好的活動我們為什麼不自己來辦?同仁也是在網路上看到活動發起消息,才知發起源是我一篇部落格文章,才把它寫成新聞發稿見刊。其實我只是單純想......只要有公信,誰來做都一樣,有心就好、能成事就好。〉

 

你或會問:僅只火車上偶遇小姐妹,所以就發想這樣活動?

我來說一個故事,若是這版子一開始就來的朋友或還會記得 ……… 為何有《浮光掠影‧攝影筆記》這部落格?是因為 …..2005 年的有一天,翻找抽屜時看到一捲泛黃的底片開始的,這部落格的第一篇《管理你的記憶》文章與照片寫著:「打開塵封的櫃子,又見到多年不曾翻動的一堆照片和底片;記憶也一直封存在裡面,已經有些潮濕、有些霉味 …… 。

那一些都是年少時的點點滴滴,歡樂多於痛苦的畫面,屬於歲月私密的一節,不願意他人分享;有的單有發黃的照片,有些只剩斑駁的底片,不禁陷入沉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 。」

我來自宜蘭鄉下,經歷困苦年代的孩提,童年與青澀少年時期的照片非常少,很多的畫面都只剩單純記憶而已,當看到這些好多年剩下泛黃畫面,才驚覺很多生命段落少了影像連結,有感而發才有這個部落格存在,持續忙碌新聞工作外的「攝影筆記」。而且,我讓我的幼兒小非從幼稚園就去接觸相機,隨意讓他去拍自己喜歡的東西,譬如自己的玩具、自己的朋友,還有常去的公園一花一樹,我沒奢求他未來是一個「藝術家」,只要他紀錄下童年的畫面,也幫他開了一個部落格《林非的攝影簿》,何其幸運他有這樣的環境。

火車上的小姐妹,讓我想到我的童年,沒有更多的影像可資記錄留下來﹝就想:如果當年家中經濟條件可以,我也能擁有自己一部相機.....那該多好!﹞。每個人的童年不可能再被複製,過了就過了 …… 除了自己,沒有人會為你惋惜。這幾個月來,因校友間活動關係,又翻箱倒櫃找了好多年塵封的底片,又看到少年時零星檔案,又再次驚覺原來好多的影像,已成故事,隨手隨心隨意按下的快門,歷經歲月洗禮,變得彌足珍貴起來。

然後直覺想到身週遭朋友,大家手機、相機不時更新、升級,讓堪用的電子產品閒置不用,我都認為物不能盡其用,就是一種奢侈與浪費。我常說的一種觀念:「讓物品持續生命,就是極致的環保概念。」所以我的攝影背包儘管使用近 30 年,已破破爛爛還是跟著我上山下海,學員總笑我背一個破包包,可是我總會開玩笑說,看到這攝影包破爛的樣子,就知道我資歷有多深?我包包掏出的鏡頭,少說都有 15 年以上歷史,我說:惜物就是環保,惜福因為感念。

 

大家閒置了相機,如同提前了結它的生命,何不讓它再另一個山林恢復生機,重新寫下另一個美麗生命,或是一個純真的童年?

這就是我發想,捐出舊相機給偏遠地區小朋友,紀錄他們童年的緣由。

從愛心、公益與環保想法出發,所以它並不是一般以為的慈善義舉,也沒有所謂施捨大愛出發,更談不上所謂弱勢需要,也沒有要強加這「工具」,試圖培育出有大創作的未來,只是想讓眾多被閒置的相機再出發繼續生命,適當其所給予需要的孩子,相機重生也不浪費.....也就是環保,寧願相機是被拍壞掉,也不要因閒置而擺壞,我想每個相機主人都會很願意一起共襄盛舉。

你或會問,難道這也是那些泛泛揮著大旗大聲嚷嚷的藝術下鄉?沽名釣譽以為的藝術播種?

從沒這樣膽敢去設想這會是藝術的教育或啟發,也沒想過這活動要去培養出一堆小藝術家,所以這活動背景就是很單純,影像可記錄不能被複製的童年,相機可再繼續生命,它影像的背景會是田野或山林,如果還可以聽到聲音,它也將是風聲雨聲水聲和歡笑聲。

感謝活動發起後眾多朋友支持,公益平台基金會 facebook 訊息,一下子就超過數百個轉貼分享,捐出的小數位相機開始湧入基金會,大家有共同心願:也讓偏鄉孩子留下美麗的童年。

感恩!我會跟大家一樣盡一分心力。

評論

    成果分享/
    校園攝影課程紀錄


    Archives

    四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五月 2015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九月 2011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