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另一扇眼睛
公益平台
  • 首頁
  • 關於
    • 活動緣起
    • 感謝名單
    • 大事紀
    • 加入行動
  • 計畫說明
    • 2012 校園攝影體驗課程
    • 2013 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14 校園攝影師培課程
    • 2012 攝影記錄展
    • 2014 攝影記錄展
    • 2015 攝影記錄展
    • 2017 新北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19 新北、宜蘭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21 遠鄉閃閃 - 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
    • 2021 新北、花蓮地區校園攝影深耕課程
    • 2021 均一實驗高中跨領域影像課程
  • 成果分享
    • 校園攝影深耕課程紀錄
    • 攝影紀錄展
    • 合作學校/單位
    • 花絮
    • 深入報導
  • 影音紀錄
    • 活動影音
    • 照片剪影
    • 學生作品
    • 媒體報導
  • 迴響
    • 志工
    • 觀眾
    • 夥伴基金會
    • 相機捐贈者

如果童年是一首攝影詩 —「孩子的另一扇眼睛—家鄉記憶」攝影展

2/15/2021

0 評論

 
圖片
「我在閱讀一部天地詩集,是天地教出來的孩子寫的。這詩,是天地教出來的詩。」——蕭蕭

走進傍著淡水河出海口的恬雅展間,入口處的「作者親簽版」攝影詩集,是新北市淡水區屯山國小501班的攝影展開幕當天,9位孩子一字排開舉辦簽書會所留下的珍品。攝影詩集的出版以及為期2個月、橫跨2020和2021年的攝影展,是孩子們在10-11歲完成的夢想。



大約在9年前(2011年),林錫銘老師與公益平台共同發起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募集近5000台二手相機,號召70位攝影志工深耕花東,透過攝影培育偏鄉孩子的創意與美感。此計畫於2017年從花東延伸至新北6所偏遠小學,共35位志工投入;以三個學期為規劃的課程結束後,一直不間斷伴護孩子、擔任新北地區志工召集人的洪昭閔(David)與滿懷熱忱的志工們自發地持續耕耘,伴護孩子們成長。而認同此計畫的文曄教育基金會也於2019年接棒,讓攝影有機會進入更多孩子的生命中。公益平台歷經8年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於此開枝散葉。 
​​
圖片

行駛一萬公里,也想抵達的地方

「你猜猜看這張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David如數家珍地指著展場中一張張相片,生動地分享相片的故事,即使我們有時像在出考題般,好奇地詢問某張相片是哪位孩子拍攝的,David總是滿臉笑容,歷歷在目地回答出正確答案。

2016年起,從Canon相機部門退休的David,從在職時代表Canon與公益平台洽談「孩子的另一扇眼睛」攝影計畫贊助,轉換身分成為計畫的攝影志工總召,協助新北6所小學的攝影課程推動。每個學校每隔兩週上課,David和志工們一早從台北市區開車前往學校,四年多來行駛超過14,000公里。

攝影課的快樂魔法

外拍是課堂孩子們的最愛。當孩子們一坐上David與志工開的車,車內瞬間充滿此起彼落的笑聲,「David老師我們今天要去哪裡?」、「David老師我跟你說一個笑話喔!」、「老師你猜我這次段考國語考幾分?」David總是一一回應孩子們的好奇,「只要想到孩子在等我們,就算有時候比較疲倦,也一定要過去。」

圖片

​為了籌備攝影展,當孩子們抵達外拍地點,常常等不及志工和老師說明,便開始環顧四周,躍躍欲試地想「卡位」好的拍攝位置。看著9個孩子激烈的卡位戰,志工們和老師笑著說:「攝影師真是很競爭的行業!」每當有人大喊:「這裡有瓢蟲!」、「有一隻老鷹飛過來了!」、「這個位置可以拍到整片稻田!」所有孩子便簇擁而上,在志工的引導下調整拍攝模式,停止呼吸、按下快門。


已連續擔任志工五個年頭的吳焄雯,總像是照顧自己的孩子般攬著他們的肩,細心地叮嚀構圖和對焦技巧。從公部門退休後,屯山成為她每兩週「遠足」一次的地方,即使屯山國小第一梯的攝影計畫已於2019年告一段落,但志工的陪伴並未中斷,攝影課於是在這片海風徐徐吹拂的土壤中落地生根。每當孩子們遠遠地看見焄雯來到學校,都會又叫又跳地張開雙臂呼喊:「焄雯老師!」且孩每次按下快門後,總會興奮而有些緊張地跑到志工身旁,拿出緊握在胸前的相機,分享他們眼中的天地。

志工看見孩子拍攝的相片時,總是先給予肯定,「哇!構圖好美」、「這顆水滴好像映出一隻鳥的樣子耶!」接著再提出建議,「下一張可以試試多拍一點天空進去」、「我們對齊水平線就會拍得更好」。David記得高中的電腦老師稱讚他「你邏輯很好喔!」,從此他努力在程式領域取得好成績,也發現原來一句讚美,就有推動他人前進的強大魔力,「先讚美,再給建議」就是攝影課的秘密魔法。
​
圖片

打開感官,寫出一首生命詩

長期的合作使志工和學校老師建立起超越課程的情感,而任何一項外部資源在校內落地生根也一定需要有願意陪伴孩子的老師。屯山國小攝影課程得以延續的起點,源自學校老師的細膩觀察,及一顆想帶孩子們領受感動的初心。
​
負責發想攝影課主題、引導思考創作的屯山國小老師許茹菁,回想起剛接下中年級班導師的日子,孩子們因家庭資源較少,生活經驗與陪伴的缺乏使他們知道的事物有限,在問答和書寫時也常常無法表達感受。而「攝影」是茹菁老師想到的可能解方,「透過拍照去接觸外面,練習細緻的觀察」,因此攝影課直接到戶外,在拍攝中觀察隨四季更迭而生的花草樹木,感受風和光線的變化。

每次外拍後回到學校,便輪到茹菁老師施展魔法。當孩子們到河岸拍攝屯山特有的陸蟹生態後,茹菁老師請他們仔細地觀察相片,區分公蟹與母蟹、紀錄棲地環境與食物,手繪出一本本「陸蟹小書」。2020年透過群眾募資出版的攝影詩集《小小框看世界》,充滿想像力的詩句及一筆一畫創作的插畫,也是在茹菁老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思考「為什麼喜歡這張照片?」、「看到這張照片時有什麼感覺嗎?」、「拍下照片的時候腦袋裡想著什麼呢?」,一點一滴將拍攝時的心情凝鍊成詩。

圖片
從攝影詩集的出版到攝影展的舉辦,老師和志工帶領孩子們一步步實作,突破心中對自己的設限。為了舉辦攝影展,老師、志工和孩子們陷入艱難而甜蜜的「選擇障礙」,仔細地從一疊疊寶愛的照片中挑選出參展作品,孩子們也參與佈展,一雙雙小手生澀而認真地測量水平線,屏息專注地踮起腳尖將相片掛至牆上,小小的身影在展場中穿梭,準備好迎接生命中第一場攝影展。 ​
攝影/ 學生蔡旻翰
攝影/ 學生蔡旻翰

每堂攝影課都是一次旅行

四個學期的攝影課,走過學校附近的南瓜隧道、荷花池以及桐花步道,捕捉節令變化;拜訪淡水的老屋店家,聆聽九崁二八和香草街屋主人對鄉土的情感;新奇地體驗使用焄雯老師拍攝鳥類的「大砲」,也在外拍中認識同樣熱愛攝影的人們,而有機會一瞧復古的底片相機,和走入暗房內一探究竟。

有次前往三芝拍桐花的路上,窗外出現鮮綠井然的梯田,在一層層奔放的綠芽中,老農夫辛勤巡視水田的身影成了最美的景深。大人和孩子興奮地下車去找農夫聊天,阿伯有些害羞而慷慨地回答孩子們的好奇,曾獲得「十大傑出農友」的他還邀請孩子到家中坐坐,分享耕種四十年對土地的質樸情感。

林錫銘老師曾說:「攝影的出發點是熱愛你的家鄉」。這群孩子透過攝影課的踏查、一次次旅行中的不期而遇,走進他人的日常。也在上山下海、或趴或臥的取景角度中,踏實地踩在土地上,肥沃內心的土壤。
​
攝影/ 學生葉安哲
攝影/ 學生葉安哲

攝影,讓愛在孩子心底顯影

當孩子專心在捕捉細微日常的美好時,志工們和老師的眼睛也正捕捉著孩子的童年。看著每位孩子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攝影風格,如特別有耐心的男孩旻翰願意蹲在一顆花菜、一朵蓮花旁,反覆地對焦與等待,用微距拍出剔透的水珠和心型蓮葉;體格纖小的子琦喜歡倚靠在門上或趴在地上攝影,卻因此拍出不同於多數人日常中慣於平視的角度;安哲則是個總想要拍出與眾不同相片的孩子,而這也使他成為最常發現「角落生物」的探索家。

志工們常笑著說,孩子們上過幾次攝影課後,都知道鮮豔的色彩會在畫面中被突顯,於是每個人都「越穿越亮」。期末發表會當天,孩子們靦腆地穿上自己最帥、最美的衣服,上台分享自己這學期所拍攝最喜歡的三張照片。想起二年前孩子們三年級時在台上發抖著說不出話的模樣,志工焄雯老師和明珠老師讚嘆每一位孩子發展出獨有的攝影風格,魷魚老師則看見這9種風格之間的和諧性,彼此雖有殊異的性格與取景視角,但在共同的學習與探索下,每一刻定格都有彼此的身影。

發表結束,孩子們興奮地吃著點心,焄雯老師從背包中悄悄拿出一疊相片,每張相片都是一位孩子的個人照,由二年半的光陰濃縮而成。「我想讓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張照片」,焄雯老師滿臉笑容地說。她在成果發表前夕,將四個學期所累積的數千張相片打開來,挑選並回顧著9位孩子的成長,讓總是練習拍攝景物的孩子們,看見相片中的自己就像他們所拍攝的光景般,閃閃發光。 
  
自由的「眼睛」

「我覺得,攝影課給我的感覺就是自由。」在有次前往外拍的公車上,孩子對茹菁老師說了這句話。「自由」可能是跳脫了分數的高低評價,可能是暫時忘卻家境的辛苦,也可能是成為天地的觀察者,在志工老師的鼓勵與陪伴下,自在地摸索、用雙眼紀錄萬物的紋理。

攝影/ 學生陳芸湘
攝影/ 學生陳芸湘

攝影展間懸掛的第一幅大框畫,是芸湘趴在南瓜田上,拍攝志工與同學的跳躍照,獲得2019年至善友愛全國攝影比賽優選,隔天成為國語日報頭條新聞。過去常拖著步伐晚到學校的芸湘,為了有更好的體力和大家一起上山下海拍照,開始提早到校,一圈又一圈地繞著操場跑步,在吸吐之間,踏出對攝影的期待和與大家歡笑的回憶。 

而在那幅相片旁,貼著一首名為〈天使〉的小詩:「幸福的一家人/在南瓜隧道裡/開心地跳躍/像是天使一般/飛入花園」。天使承著幸福的羽翼,背著小小的相機記錄下生活中單純的美好,分享他們用另一扇眼睛所看見的世界。「另一扇眼睛」或許是相機,又或許是純淨的心。志工及老師們相信,當攝影帶著孩子找回對世界的熱愛與好奇,即使他們回到沒有攝影課的日常與未來,都有了足夠的力量,用另一扇眼睛欣賞天地、欣賞自己。

​
採訪撰文 | 丁昱瑄
​攝影 | 洪昭閔、吳焄雯、楊明珠及志工們
圖片
新北市淡水區屯山國小501班學生:王泳琋、翁嘉均、陳芸湘、黃柏蒼、葉子綺、葉安哲、劉芊妤、蔡旻翰、盧宜欣(依姓氏筆劃排列)

[衷心感謝]

臺灣佳能資訊股份有限公司Canon:蘇惠璋總裁、張嘉華經理
​
永續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鍾光豐、黃麗靜、momo

屯山國小:鄒惠娟校長、李勇緻 前校長、詹于倩主任、林玟漣主任、許茹菁老師

​校園攝影深耕計畫(2017-2019新北地區)志工:王介民、安思潔、朱文宇、吳焄雯、李谷仁、李亞德、李麗雪、沈彥廷、林佳穎、林雨秋、林美惠、孫浩仁、徐振傑、翁士行 、翁惠美、許春枝、陳子宥 、陳芊斐、陳羿介、陳國麟、曾昭瑜、馮莉婷、楊明珠、廖美香、談潔心、賴潤國(依姓氏筆劃排列)
0 評論



發表回覆。

    攝影深耕計畫支持

    文曄教育基金會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回顧

    二月 2021
    十二月 2020
    二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二月 2015
    九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一月 2012

    標題

    全部
    2013 封面故事
    2014 年度報導
    2017 年度報導
    2020 年度報導
    以攝影深耕傳承愛的種子
    以藝術教育連結孩子的生命經驗
    啟動純真的心靈視界
    如果童年是一首攝影詩
    照亮內在的希望之光
    觸動生命的美好可能
    讓公益之愛不斷延續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