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山裡教書的老師說:
踏進這一行就要滿20年,但我其實是想要辭職的。山裡的孩子對讀書不太在行,課本教學讓孩子學得痛苦,達不到學習績效;但是攝影工作坊的課程,卻讓我開始思考,對於自己與教育不曾思考過的問題。
我很感謝公益平台,讓我和學生透過攝影,在學校裡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是我頭一次能夠不必在意成績,只是單純去感受孩子們對這堂課的熱情與興趣。
攝影是一門學問,是一項專業能力,每個學習領域都是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孩子們的視野,其實遠比成年人所想像的更加寬廣,當他們以不加彫琢的心思蒐捕畫面,分享彼此看到的風景與體會時,我想那就是在累積,在改變….。
「孩子的另一扇眼睛」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從第一年匯聚4000多顆愛心而展開二手相機體驗教學;到第二年由16位來自台中、台北、花蓮、台東的攝影志工老師,認養7所學校,每週或隔週到校教學;到第三年以「師資培育」、「經驗傳承」、「永續成長」作為中、長程階段性目標,讓學校老師將攝影融入學校的課程廣作教學運用,引領孩子透過觀景窗開啟他們對周遭人事物的感受力與觀察力,陪伴學校獨立規劃課程與教學,使攝影課程深耕偏鄉,成為學校社團課程或特色或發展特色,永續發展。
為此,公益平台邀請曾任雜誌攝影、美術設計及書籍封面設計,參與多項民俗田野調查與古蹟記錄攝影,並曾榮獲金鼎獎與金蝶奬的楊雅棠老師,主持「攝影師培工作 坊」。在今年上半年及下半年各辦一場為期二天的工作坊中,楊雅棠運用不同的遊戲情境與主題練習,引導學校老師看見自我設限的框架,激發看事情的多重角度與 創意思考,在瞬間的發現與靜觀中提煉對美感的體悟與詮釋。於是,平常在學校裡諄諄教導孩子的老師們,頓時各個成了認真思考做功課的學生。
花蓮見晴國小華淑君主任分享著,從攝影工作坊中,她學到很多在教學上可以應用的引導練習。不論是用10張照片自我介紹、在校園中尋找不同元素組成的人臉構圖、了解不同光源及角度所形成的光影特性,環抱樹幹感受其心跳與聲音,拍「我的書桌」觀察一個人的生活重心與質性,在繩索圈圍的框框中以4-7張照片說出一個故事,每個人依序站在固定範圍內限時90秒按三下快門且不得與他人重複拍攝內容,從「1、2、3」中擇一數字在校園中尋索拍攝。每一個引導、練習與分享,都讓老師們更專注在『攝影』上,這些練習也都適合和小朋友一起玩。
「上了工作坊後,我帶孩子做了『臉』的練習,請孩子拍出校園中的『臉』,小朋友一開始可能漫無目的的亂晃,到後來靜下心來觀察,漸漸就發現校園中有許多好玩的臉譜;我也請孩子回家拍『家人』,用10張照片說家人的故事。小朋友對於這個題目顯得興致勃勃,整個禮拜都在說他們拍了什麼,作品分享的那一天,小朋友講了很多關於家人的趣事,我們才發現他們原來很會說故事,這是我覺得收穫最多的練習。」
「在個人的學習部分,我覺得心態上能夠更誠實地面對自己。以往,當面對時間、空間的緊迫壓力下,常常會很著急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但是從攝影工作坊的練習和作品分享中,我看見了自己的優點與盲點,也更認真看待『攝影』不僅僅是按下快門而已,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拍這張照片。慢下來,才有時間思考與感受,思考光影,觀察細節,就能看見故事。」
2013年夏天,位於台東縣鹿野鄉的瑞源國小,參加公益平台的校園攝影深耕課程,由志工老師帶著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進行了一年的攝影課,每次都有二到三位學校老師陪同,外拍課程有時校長也會參與;103學 年開始,在課程永續及自主發展的考量下,開始由學校老師討論課程主題、設計課程內容與並自行進行授課,公益平台及志工老師退居幕後,持續關注學校攝影課程 的發展。學校開始進行校內的資源整合,將攝影課納入正式課表,並計劃性將課程分流,完成校內特色課程的整體規劃:四年級的孩子透過高年級的攝影作品做為文 字表達的寫作練習,五年級接觸攝影學習觀察、瞭解構圖、體驗美感,六年級透過紀錄片講述家鄉的故事,最後會保存在當地的文史資料庫。於是,影像與文字聯展 成為了瑞源國小每學期末的重頭戲,今年3月學校在寶町藝文中心針對五年級攝影與陶土作品,以及六年級的家鄉紀錄片舉辦「泥土‧影像‧文字」創作聯展,透過孩子的影像文字創作,喚醒大家心中對家鄉的熱愛。
2014年台東永安國小溫上德校長主動和公益平台接洽,表達積極加入攝影深耕課程的意願。這所全校只有50多個小朋友的學校,以「關懷社區」為主軸,在攝影志工老師侯方達的陪伴下,帶領五、六年級的孩子們透過鏡頭來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一年後,永安國小在鹿野鄉立圖書館舉辦「睜開你的眼說故事---鹿野永安國小師生攝影聯展」,讓社區居民欣賞孩子們是如何用鏡頭來發現永安村、登上高山、走讀花東!此外,永安國小在展覽前也事先向瑞源國小借展觀摩,展後更將作品送到高雄左營國小展出,並安排兩校小朋友互相交流學習。
公益平台除了在花東校園推動攝影深耕,更期待喚起地方力量,點亮更多偏鄉美麗花朵,因而鼓勵北、中、南企業所成立的基金會認養服務轄區的學校,投入偏鄉攝影教學,並透過「課程經驗分享會」提供諮詢,分享攝影深耕課程的執行經驗,包含攝影課程規劃、教學經驗分享、學校溝通協調、資源整合與應用,作為企業團體的執行評估參考值,以便發展出適合當地學校攝影教學的執行方式。
2014年新竹台積電志工社及台中裕元文教基金會,分別在新竹縣尖石鄉玉峰國小、石磊國小及彰化縣天盛國小服務,動員企業內部人力,組成志工小組在學校教孩子透過攝影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台積電發動晶圓二、五廠的同仁募集二手相機給偏鄉孩童,讓二手相機重新獲得幸福的歸屬。在每個月兩次的攝影教學課程,台積電攝影志工在兩個多小時車程,需經過40多個髮夾彎山路,穿越無數個山頭,來回路程共一百二十公里,從海平面四十公尺的平地爬升至海拔一千四百五十公尺的宇老,再一路下坡至海拔七百公尺的玉峰國小,然後再爬升到海拔九百公尺的石磊國小,滿載著熱情的台積電晶圓二&五廠志工群不畏山路的顛簸,幾個月下來從不間斷的將「愛」往深山裡輸送,陪孩子們一起用eye看世界!
由寶成國際集團捐助成立的裕元教育基金會,也透過公益平台的經驗傳承及二手相機的提供,邀請台灣攝影學會台中分會資深會員擔任攝影指導老師,再加上250位寶成員工的協助,陪伴彰化縣埔鹽鄉天盛國民小學的孩童們展開基礎攝影的學習。每位寶成員工陪伴2至3位學童進行攝影,並鼓勵他們勇於發問、培養表達與溝通的能力,希望孩子們能以自己的視角,運用影像紀錄、探索自己的鄉村。
當相機成為孩子的另一扇眼睛,相機承載了孩子的關注焦點,而孩子們也很真誠、很生活化地觀察他眼中的家鄉世界,甚至進入光影的觀察,傳達內心感受。
2015年9月25日,公益平台將舉辦第三屆「孩子的另一扇眼睛」攝影紀錄展。我們邀請攝影志工老師代表侯方達、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系主任暨所長陳文祺,及Canon影像樂園講師翁富美擔任三位評審老師,依主題內涵40%、創意巧思30%、攝影技巧20%、文字力10%進行評選,就10所花東國小(包括:三和、太平、永安、初來新武分校、瑞源、 關山、鸞山、見晴、鶴岡、立山)共280件參選作品,挑選出80件作品參展。這一次的展覽將分為三大展區,分別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家鄉的故事、花東攝影教學特色學校、及夥伴基金會的經驗傳承。
“攝影”並不只是相機的操作教學,也不是技巧公式的套用。它可以與國文結合,進行影像寫詩的文字創作課程;也可以與自然課結合,觀察環境生態發現植物與昆蟲的美;更可以進一步設計出整套的影像學習課程,什麼樣主題是學校與孩子們想要拍的,學校附近有哪幾個點可以去觀察記錄,有哪些傳統文化值得記錄傳存,這些都可以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思考,個別尋索出每一所學校最具特色的教學發展方式。
改變,不是在於嘗試陌生的工具或方式,而是“心態”與”心境“轉變的過程!
當學校校長與老師燃起了動力,就能從學校所處地域特殊性,提供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從學習的反應照見彼此的不足,相互激盪、修正前進,讓攝影深耕課程在每一所學校特有的沃土中成長,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麗晴天與豐沛的源泉!